关键词: 全国招教 2019
1.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谬”的观点体现了( )。
A.启发式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2.19世纪初( )学校出现了“导生制”,对班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A.美国
B.法国
C.捷克
D.英国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感知和理解教材,获得所学知识的整体表象,形成概念和原理,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一教学阶段属于( )。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4.上课采用模拟表演,如外语教学活动一般包括:介绍情况,给每个学生取一个名字,假定一个新职工,学生据此进行各种游戏和表演活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六七周内基本掌握一种新语言,这种在外语教学方面被公认创作奇迹的教学方法是( )。
A.暗示教学法
B.发现法
C.非指导性教学法
D.纲要信号巩固法
5.为考核学生是否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及达标的程度而进行的测验是( )。
A.冲刺性测验
B.形成性测验
C.诊断性测验
D.总结性测验
6.提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这一命题的教育家是(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苏霍姆林斯基
D.阿莫纳什维利
7.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8.西汉时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
A.相对独立性
B.继承性
C.历史性
D.永恒性
9.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
A.人类的本能活动
B.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活动
C.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
D.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0.被誉为“科学教育之父”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卢梭
【参考答案解析】
1.B【解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意为“(在学习中)听说比不听好,见到比听说好”;“闻之而不见,虽博谬”意为“听别人说而自己没有见到,那么听得再多也还会有错误”。“见之”指通过感官获得感性认识,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2.D【解析】导生制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是由英国国教会的贝尔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所以选择D。
3.A【解析】领会知识指懂得词所标志的事物的情形、性质,对事物获得间接认知的过程。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4.A【解析】在环境和个人之间不断交流并可产生“熏陶”作用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因素使学生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激发潜力,以提高记忆、想象及创造才能的教学方法属于暗示教学。
5.D【解析】总结性测量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相当于学校教学中的期末考试。一般是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结束后实施的总体评价。总结性评价旨在了解学生达到终教学目标的情况,检查教学的有效性,以便为教学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
6.B【解析】赞可夫赞同维果斯基的教学与发展之间“近发展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教育、教学与发展的相互依赖关系,提出了这一命题。
7.D【解析】“绅士教育”的提出者是洛克。
8.C【解析】教育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西汉时期的文教政策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教育特点,是教育历史性的表现。
9.D【解析】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点,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0.C【解析】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之父。”
2024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